[我要登入] [免費註冊]

電書朝代:維多利亞州「多元文化卓越獎:多元文化行銷獎」得主(澳大利亞)

臉書專頁 推特專頁 部落格 新浪微博 訂閱電子報 書目下載 (PDF)

 
   

電書朝代中文電子書店:書市話題:閱讀相關

最悲傷的童書 by 向日葵

 

2013 年 4 月:澳洲作家布萊思.寇特內 (Bryce Courtenay) 的《愚人節說再見》 (April Fool’s Day) 是我從來沒讀完的一本書,僅僅在第一章讀到一半的時候就淚流滿面,心痛無比,最後不得不把書放下,束諸高閣,再也不去碰它。美國作家愛麗絲.希柏德 (Alice Sebold) 的《蘇西的世界》(The Lovely Bones) 也讓我哭了好多次,雖然最後終於讀完全書,整個人卻因此而悲傷了好多天。

有人說文學的功用在於昇華人類的感情,因此而使讀者的心靈得到解放。我想一個讀者如果在心情沉重的時候正好讀到一本悲傷的文學作品,受到書中文字的激發而能夠放聲大哭或暗自飲泣,把心中的哀痛完全釋放出來,則也是好的。畢竟,現代人能夠自由自在掉眼淚的機會真的是越來越少了。

年幼的孩子們當然也會悲傷,儘管這些小人兒的嚎啕大哭、捶胸頓足多少是社會整體能夠容忍、了解的現象,因為種種原因而哭不出來的孩子卻更值得成年人關切。幼小的心靈不懂得用言語表達或分析自己的恐懼、憤怒、失望、哀痛,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更不知道如何尋找合適的管道或對象以發洩、釋放這些負面的感覺。哭,往往是一種本能的反應,但是對孩子們而言,單純的眼淚並不能解決問題。哭完了,問題還在那裡,沒有消失,不能抗拒,無法逃離。這是他們難以了解的事實,因此而造成的打擊也更重。

有鑑於此,越來越多的童書開始以悲傷為主題,描述成年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願或不能和孩子們討論的負面課題,希望透過書中故事的文字傳達,為父母創造可以和子女分享悲痛心情的機會,進一步透過對於相關背景和過程的敘述,而培養面對悲痛的勇氣,以及終究能夠化解悲痛的信心。這固然是一種幫助孩子們體驗喜怒哀樂、學習表達自我的方式,卻也讓成年人有能力了解自我感覺悲傷的必要性。悲傷,其實是一件好事。

我所知道的第一本悲傷的童書是 1986 年出版的《我永遠愛你》 (Love You Forever) ,作者是羅伯特.孟屈 (Robert Munsch) 。書中的故事是一位母親如何唱著歌撫慰孩子入睡,隨著他慢慢長大而始終不離不棄,直到他成年以後搬到另一個城市,母親依然長途跋涉地坐火車去照顧他,直到母親年老,兒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女兒,終於能夠學會回頭來唱歌給母親聽,也把這首歌傳給下一代。在我所知道的讀者當中,沒有人不曾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忍住不掉淚,想到生命的傳承和父母對子女感情的堅貞,在悲傷之餘又充滿了無窮的感激。

我同時也想到了 1995 年出版的《失敗的小丑》 (The Jester Has Lost His Jingle) ,作者是大衛.薩茲曼 (David Saltzman) 。書中的小丑在城堡裡無法惹人發笑,於是到城裡去找笑得出來的人,碰到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,對社會滿懷怨怒的失業者,還有醫院癌症病房裡的眾多瀕死之人,他最終能夠讓一個小女孩笑了出來,也因此為整個城市帶來了歡欣。這本書寫成半年之後,作者薩茲曼就因病去世了,享年只有二十二歲。這本書於作者死後出版時,著名童書《野獸國》(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) 的作者莫瑞斯.森達克 (Maurice Sendak) 特別為其寫了後序:「我記得那張臉,那無比的熱誠…… 」

還有 1999 年出版的《奉獻的樹》(或譯為「愛心樹」) (The Giving Tree) ,作者是歇爾.席維斯坦 (Shel Silverstein) 。書中的樹和小男孩結成好友,春天為他開花,夏天給他涼蔭,秋天展現出燦爛的金葉和圓碩的果實,連在淒冷的冬天裡也惦記著他。小男孩予取予求,長大後更要求砍下樹幹,造船遠颺,樹只剩下了一個樁子,卻還想著他。等到男孩變成了老人,回故鄉來探望樹,樹只能慷慨地讓老人坐在樁子上休息,因為自己還能為他做些什麼而感到欣慰。我每次看這本書,都會想到已故作家三毛的那篇〈守望的天使〉。

還有 1999 年出版的《煙霧之夜》 (Smoky Nights) ,作者是伊芙.邦婷 (Eve Bunting) ,她於 2004 年又出版了《一支蠟燭》(One Candle) ,兩者都是教導孩子了解複雜時事的作品。《煙霧之夜》一書中的小男孩住在洛杉磯,家人和鄰居之間因為種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各種隔閡與摩擦,然而當洛杉磯發生種族暴動時,小男孩和母親看著暴徒劫掠商店,縱火洩憤,連他們住的大樓也被暴徒燒毀,好幾家人都必須倉皇逃生,這時他們才體會到和諧的重要。在《一支蠟燭》裡,猶太小女孩和家人一起慶祝傳統的光明節 (Hanukkah) ,然後老祖母開始回憶自己做小女孩的時候和家人一起被送進集中營,還有無數被處死的猶太人。這兩本書連成年人都很難讀得下去,要對孩子們解釋當年的德國納粹為什麼能做出這些令人髮指的暴行,豈止是「有些人不喜歡和他們不一樣的人」一句話就可以產生效果的。

2002 年出版的《那一天》 (On That Day) ,作者是安娷亞.佩德爾 (Andrea Patel) ,以及 2005 年出版的《救火船》(Fireboat: The Heroic Adventures of the John J. Harvey) ,作者是麥拉.卡爾曼 (Maira Kalman) :這兩本書都以「九.一一」恐怖份子摧毀紐約世貿大樓為主題。《那一天》用色彩繽紛的碎紙拼湊出一個地球,然後隨著各種天災人禍的發生,一片一片的地球飄墜、殘損而消失無蹤,作者盡力解釋著人禍的發生原因:「有時候壞事會發生,因為有些人故意做壞事來傷害彼此,而這也是那一天發生的事,感覺起來就像整個世界都破碎了。」《救火船》描述「兩架飛機往下撞,往下撞,撞進了兩座堅固的大樓」,一系列的跨頁圖片展現出世貿大樓如何在煙塵中崩垮,火焰沖天,殘骸四散,連夜晚的天空也因此而失去安寧。然而在這一片混亂之中,哈德遜河上卻有一艘小小的救火船,整夜由志願者操作著向世貿大樓灑水,試圖滅火。有讀者在亞馬遜網站上下了這樣的評語:感謝這本書,讓我在孩子面前泣不成聲!

看到這裡,讀者們大概和我一樣,實在笑不出來了。還想知道更多悲傷的童書嗎?比方說,2004 年出版的《芮琪和亨利》 (Rickie and Henri) ,作者是世界著名的黑猩猩保育學家珍.古德爾 (Jane Goodall) 。古德爾在書中描述了自己認識的一隻小黑猩猩芮琪的故事,牠如何在母親被獵人槍殺之後緊抱著屍體尖叫不停,如何也不肯離開,然後又被獵人關入鐵籠,「不管牠如何哭叫,都沒有人來幫助牠」。又比方說,2007 年出版的《紫色的氣球》(The Purple Balloon) ,作者是克里斯.洛虛卡 (Chris Raschka) ,書中每一個色彩繽紛的氣球上都畫著一個人臉,象徵著重病患者、他們的親朋好友、以及盡心竭力照顧他們的醫護人員。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小孩,隨著他們的病重、死亡,他們的氣球慢慢轉為紫色,然後氣球飄飄蕩蕩地昇入藍天,落入等待的天使懷裡。「世界上只有一件事/比談論老年人死亡/更難做到:/那便是談論年輕人的死亡。」僅僅是這樣簡單的文字描述,就足以讓讀者熱淚盈眶了。

最後,我想提到 2008 年出版的《悲傷的書》 (Michael Rosen’s Sad Book) ,作者是麥可.羅森 (Michael Rosen) ,他的兒子艾迪於 2004 年因病去世,享年只有十九歲。羅森在書中坦誠地寫道:「讓我最難過的,是每當我想到兒子艾迪的時候。他死了。我非常、非常愛他,可是他還是死了。…… 也許你會以為圖畫中的我很快樂,其實我很難過,只是假裝快樂而已。我這樣做是因為我認為,如果我看起來難過,就沒有人會喜歡我。」這樣的文句雖然讓人心痛,卻真切地陳述了許多成年人和孩子們掩藏悲傷的事實,無論是不希望造成他人負擔或不敢讓人知道自己的脆弱,都會讓自己已經受傷的心變得更孤單、更無助。

也許這就是這些悲傷的童書之所以存在的價值,能夠幫助各種年齡的讀者了解到:悲傷的人不必孤獨,因為人性是共通的。孩子們固然需要理解這個道理,也許成年人更需要有這方面的體認,才能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鼓起勇氣前行吧。

 
 

電書朝代:維多利亞州「多元文化卓越獎:多元文化行銷獎」得主(澳大利亞)

創作獨立,出版自由!

[關於電書朝代][服務項目][合作夥伴][常見問題][聯絡我們]

電書朝代為澳大利亞 Solid Software Pty Ltd 所經營擁有。Copyright © 2019 eBookDynasty.net 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。